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趣阁 www.bqg26.net,最快更新重返1977最新章节!

r />
    御厨们更别说了,要比做菜,那都该回家抱孩子去。

    所以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,这不,一次天赐良机,就因为西太后饮食不调,迁怒下人。

    膳正实在被逼得没辙了,恨不得上吊,也就想起“张大勺”的祖父来了。

    结果一试之下投了缘分,“张大勺”的祖父靠着一品家传“樱桃肉”,一品“小炒榆蘑”,一盘“黄面饺子”和一碗“巧春羹”,当场让西太后胃口大开,调拨进了寿膳房。

    而一成了西太后的红人儿,那是恩赏不断啊。

    之后就又轮到张家的手艺冒头儿、拔尖儿了。

    只可惜,张家的运道还是有点不足。

    虽然得遇“明主”,终于遇见了慈禧这个比乾隆还好吃、还奢侈的老太太。

    可这事儿来的真是有点晚。

    因为这时候西太后不但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了,而且相当管不住自己嘴。

    她太贪吃,太没有节制了。

    只要肚子稍稍感觉到空,只要是没什么事情好做了,那就得吃东西。

    比方说,有一次,“老佛爷”在颐和园“景福阁”刚吃完小吃,腿儿着正往“谐趣园”消食呢。

    没想到走着走着突然就停下来了,也不知为着什么,马上就要吃鱼羹。

    得,“张大勺”的祖父就得赶紧拿出带着的小灶,当场制作,当场进奉。

    这还不算,有时候半夜醒了还要吃“烧猪肉皮”,最喜欢的“清炖鸭子”顿顿都要上。

    夹肉末的马蹄烧饼和炸三角,那还非得吃刚出锅一咬就流油的。

    想想吧,一个这把子年纪的老太太怎禁得住这些油腻!

    得,1908年的深秋时节,秋燥,调理不当,拉肚子了。最后转成了痢疾。

    说白了吧,这位老太后没死在政敌手里,没死在太平天国手里,却死在了自己的嘴上。

    结果树倒猢狲散,原本的美差竟成了残席。

    寿膳房一解散,谁也没躲过去,张家的祖父和民间招揽的高手就一起出了宫,散去各自谋生。

    不过虽然丢了饭碗,可好就好在这时候张家祖父已经靠着西太后有了底子,又有了名气,有不少王公贵族慕名招揽,要他进府做厨师。

    而张家祖父也很精明,他不肯一棵树吊死,宣称只做千元以上一席的“外烩”,只接受临时聘请。

    这样反倒更受人追捧,那是日进斗金啊。

    最后张老爷子又把儿子张治给教会了,自己也就住着大宅子,舒舒服服当上老太爷了。

    而当时的金鱼胡同的那桐和秦老胡同的增崇,这两位内务府的大财主就是张家最主要的主顾。

    《那桐日记》里就有这么一句话,“今天晚上吃张治”。

    这一般人绝弄不明白,其实那意思就是请“张大勺”的父亲进府做“外烩”包席。

    如果看看前门每天卖一百个白水羊头的“羊头马”,只靠小吃的手艺就能住大宅子,养活仨媳妇,一大家子人。

    也就可想而知,张家的日子过得有多么滋润了。

    所以实际上,不夸张的说,“张大勺”一落生,也是在一座三进带跨院的大宅子中。

    作为张家唯一的独子,在幼年时期,他的玩具中,不乏小金锭和翡翠琢成的小壶。

    而且别看他过得一点不比世家少爷差,但却没有世家少爷身上的臭毛病。

    因为张家是手艺人,“张大勺”的父亲打小就让他跟着自己学厨,绝不养少爷胚子。

    偏偏“张大勺”还有这方面天赋,一看就通,爱吃爱做,满京城的找好吃的好喝的。

    小小年纪就懂得把番菜的方法与之结合,创造出“面包鸡”、“法令大虾”这样的时髦新菜。

    这既让张治自豪,也让张家的“外烩”包席更出名了。

    哪当老子的还有什么不放心的?他琢磨着自己儿子,大约是一辈子都不会受穷的

    只可惜啊,不读书的手艺人见识终归有限。

    他们认识不到比家更大的还有国,每个人总要受到时局的影响。

    仅靠手艺立世,是创造不出一个安乐窝来的。

    而关键时候,走运和背运往往就在一念之间。

    就因为不明理,兴许犯一个糊涂,就会追悔莫及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